您现在的位置是:全网新闻网 > 百科
【英若诚】英达父亲:我的体验不是那样,我是主动积极地度过文革
全网新闻网2025-04-05 05:32:21【百科】90人已围观
简介
英若诚导演英达以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为众人熟知,甚至因此而被称为“中国情景喜剧之父”;但可能有人并不知道,英达其实是门里出身,其父英若诚也是一位学贯中西、才华横溢、颇有成就的艺术家。英若诚1929年6月21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,祖
英若诚导演英达以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为众人熟知,甚至因此而被称为“中国情景喜剧之父”;但可能有人并不知道,英达其实是门里出身,其父英若诚也是一位学贯中西、才华横溢、颇有成就的艺术家。英若诚1929年6月21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,祖父英敛之是《大公报》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,祖母是满清皇族的爱新觉罗·淑仲,父亲英千里是大学教授。据说,英家的人个性都比较强,勇领风气之先,“生活即使是悲剧,也要当作喜剧演下去”。英若诚曾讲过爷爷的一段往事:中国人都梳辫子时,英敛之就把辫子铰了,跑到天津、在租界里找了个日本裁缝做了身西装,穿在身上;全家人就如丧考妣,说这怎么得了、出去不得砍头?他不管不顾、还要示威,穿上西装、绕着家门口的大街转了一圈,让人看。转完以后胜利而归,一边脱着衣裳一边说,说实话呀,这西装穿着是不舒服,没中国的衣裳舒服,后来才发现他竟然把衣裳架子穿到里头了。英若诚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,之后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,然后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。大学时期,他参加了业余的“骆驼剧团”,并出演了话剧《保罗·莫莱尔》;1947年,还未大学毕业的英若诚就翻译了谢尔盖·爱森斯坦的作品《电影感》,开启了翻译生涯。英若诚家谱英敛之和淑仲夫妻及儿子英千里1950年,英若诚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;随后,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,接下来主演、出演了《龙须沟》《骆驼祥子》《茶馆》《智取威虎山》《关汉卿》等话剧,以及剧情电影《白求恩大夫》。文革期间,英若诚因受彭真牵连而入狱。在狱中,他主动接近所有会手艺的人,请教如何制作奶酪、西点,如何孵小鸡、盖房子,如何做毛笔,乃至生产假鸦片;并利用自制的毛笔和墨汁,记了许多关于制作食物和其他各种手艺的笔记。值得一提的是,英若诚在狱中还花了整整一年,做了一本《毛主席诗词》,毛笔、红黑两色墨水都是他自制的;他照着监狱里发的报纸画毛主席像,诗词部分他模仿的是毛泽东的书法,评论部分则用自己的笔迹来写。英若诚出狱后离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,进入《中国建设》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。1979年,英若诚把老舍的话剧作品《茶馆》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;1983年,英若诚将阿瑟·米勒的戏剧代表作《推销员之死》译成中文,并与他合作将该作品搬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,同时他还在剧中饰演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·洛曼。1981年起,英若诚出演了《知音》《茶馆》《末代皇帝》《小活佛》等电影;1982年起,出演了《马可·波罗》《围城》《我爱我家》《中国餐馆》《活个精神头儿》等电视剧。1982年8月,英若诚在密苏里大学戏剧系开课,并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《家》;1984年8月,他在密苏里大学讲学时,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同名昆曲改编的话剧《十五贯》;1995年,他把话剧《狗儿爷涅槃》翻译成英文,交给美国百老汇夜莺剧团排演、并于1996年1月在美首演。英若诚、吴世良夫妇在意大利于是之、英若诚、老舍、焦菊隐在读《茶馆》剧本1986年,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;1990年5月,离任。2003年12月27日,英若诚因患肝病在协和医院辞世。2009年,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、加上其研究。整理完成的《水流云在:英若诚自传》(“水流云在”取自杜甫诗句“水流心不竞,云在意俱迟”)出版,如去摘录其中一句话,来表达对英若诚先生的追思吧。“我的一生看似充满了曲折和不幸,人们也许会因此感到不平,但我的自身体验完全不是那样。人本能地追随积极向上的东西,我也是这么做的。如果这部传记值得读,值得写,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证明我在‘文化大革命’这样的环境中怎样主动积极地度过在监狱里的日子,权当一本‘坐牢手册’吧。”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很赞哦!(7)
上一篇: 济南这座“大剧院”,雏形已现!
下一篇: 英